目前,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正在聯合來自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劍橋大學的專家,在南威爾士山谷中對自愈混凝土技術進行重要試驗。
英國科斯坦(Costain)集團是本次試驗的企業合作方,目前正在為南威爾士郡A465號公路進行維護保養工作。本次試驗就在該保養工作的施工地點“谷頭路”(Heads of the Valleys road)上進行。
這個名為M4L(Materials for Life)的項目正在研究三種不同的混凝土自愈技術,并希望能夠通過整合,將它們應用到單一的自愈系統中。
試驗場地
三種不同的混凝土自愈技術
第一種技術使用具有形狀記憶能力的聚合物材料來修復較大的裂縫。這些材料被短暫加熱后,就會變成曾經“記憶”過的形狀。研究人員相信將這種材料嵌入混凝土能夠閉合或縮小裂縫。
第二種技術利用了混凝土內部的微小“通道”。混凝土本質上是一種多孔材料,通過向這些“通道”中打入有機和無機修復劑,混凝土裂縫就能夠被修復。
第三種技術則依賴于微生物的活動。研究人員向混凝土中嵌入含有細菌和修復劑的微小膠囊或輕型顆粒,一旦混凝土出現裂縫,膠囊就會破損并釋放出肚子里的“貨物”。此時,微生物能夠利用營養物質不斷代謝產生碳酸鈣(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來修補縫隙。
研究人員在試驗場地中砌了6面混凝土墻,其中3面分別應用了不同的自愈技術,余下3面作為對照組。試驗團隊將會以特定角度向墻壁施加壓力以產生裂縫,然后對不同技術的自愈效果進行觀察。
此前,荷蘭的一個團隊試驗過使用微生物進行自愈的技術
廣闊應用前景
來自卡迪夫大學工程學院的Bob Lark教授是此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研發出單一的自愈系統,能夠在無人力干預的情況下持續監控并修復混凝土損傷。”
“這個試驗在英國尚屬首例。這些自愈材料和技術將有效地提升混凝土耐久度和安全性,降低高昂的維護費用,并幫助把實驗室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據估算,英國每年都會花費約400億英鎊來進行基礎設施維護,其中混凝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科斯坦集團的工程師Oliver Teall介紹說:“這項混凝土自愈試驗有很強的潛在應用價值,我們正在為其提供支持。另外,我們將持續觀察記錄6面墻壁的各項參數,如硬度、透水性能和機械損傷恢復能力等,并對試驗墻壁與普通混凝土墻壁的表現進行比較。”
翻譯&編輯: 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