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公布了對第二批18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評估結果,其中156家通過驗收。截至目前,全國共有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但占全國礦山企業總量的比重不足1%,完成《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立綠色礦山格局”的戰略目標依然任重道遠。眼下,礦山企業經營又面臨困難。時間緊,壓力大,建設綠色礦山,路在何方?
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渣廢料少了,企業效益好了,建設綠色礦山有了內生動力
礦業凜冬已至。再提綠色礦山,是否增加生產成本,導致礦山企業動力不足?
“建設綠色礦山,短期看,企業增加了投入成本;但長期看,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了礦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鞠建華說。
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認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高,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緩解礦業市場衰退對企業的沖擊。
寶山某金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從1966年建廠開采以來,該公司已進入深度難采階段,采礦成本高,資源浪費嚴重,傳統生產模式難以為繼。從2013年開始,該公司加大科技投入,解決了高效安全開發難采礦體的難題,目前采礦損失率由29.8%降到2%以內,采礦貧化率由30%降到10%以內。“資源利用率高了,為企業發展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間。”總經理李本友說,環境效益也很明顯,采礦環節回采率的提高,減少了廢渣廢石的排放;選礦環節采用無氰技術,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礦產綜合利用產值是表示礦山企業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礦、尾礦和殘礦等礦產品的銷售額。近年來我國礦產綜合利用產值大幅提升,目前鉛、鋅、鋁土礦、煤炭綜合利用產值增長了2—5倍。提高資源利用率是企業提質增效的升級之路,也成為建設綠色礦山的內生動力。
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確保“誰破壞、誰恢復”,被毀土地治理恢復率達20%
經歷了長時期的粗放式開采,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歷史遺留問題突出,全國因采礦破壞的土地面積大約為303萬公頃。恢復礦山的地質環境,需要大量投入。
2009年,國土資源部出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規定建立省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規定礦山制定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方案,作為獲取采礦許可的條件。
云南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連舉說,礦產資源豐富的云南經歷了“大礦大開、小礦放開”的野蠻時期,山體傷痕累累。云南10多年前就開始醞釀治理保證金制度。“企業到縣級國土部門指定銀行賬戶繳存,保證金為企業所有。繳納費用根據持有采礦權的面積和采礦有效期確定,有效期長的,可分期繳納,專款專用,保證金的唯一目的就是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李連舉說,過去亂采亂挖,很多狼藉之地已找不到礦主。保證金制度確保了“誰破壞、誰治理”。如果不負責任的礦主跑路,當地政府有權收回保證金,用于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截至2014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加上企業自籌,投入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資金達到900億元,被毀土地治理恢復率達到了20%。
建立礦山公園——整合采礦遺址建工礦旅游景點,企業、政府和居民三贏
在寶山有色礦業,有一座深220米的綠色“天坑”,坑底一灘碧水,水旁平坦之處改造為露天舞臺。很難想象,這個景點曾經是一座廢棄的露天采礦場。類似這樣整合采礦遺址,建設成為工礦旅游景觀的景點,寶山還有很多。如今,寶山成功申請為國家礦山公園。
“礦山公園實現了企業、地方政府和居民的‘三贏’。”李本友說,礦企通過盤活采礦遺跡,整合復墾土地、覆綠山體等綠色旅游資源,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成為企業發展新亮點。寶山國家礦山公園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也成為當地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國家礦山公園實現了礦山遺跡多功能用途開發,是值得推廣的綠色礦山建設模式。”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彭齊鳴說。截至目前,我國已批準建設61家國家礦山公園,建成開園21家。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