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建筑垃圾資源化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建材報
時間:2015-12-25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各類建筑項目遍地開花,隨處可見,既對GDP做出了貢獻,也產生了大量廢棄物,成為制約永續發展的瓶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城市堆積,傳統的填埋、堆積方式不僅有礙城市景觀,也占據了大量空間,造成各種環境污染。事實證明,建筑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合理回收便可“變廢為寶”。當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已經成為行業熱門話題,而資源化處置也已在全國多地上演,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為什么當前一定要建筑垃圾資源化?而這其中有什么深刻背景?


  環境背景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產生和處置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數量大。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各類建筑項目遍地開花,隨處可見,既對GDP做出了貢獻,也產生了大量廢棄物,成為制約永續發展的瓶頸。據專家測算,在每新建1萬平方米建筑的建筑施工中會產生500——600噸建筑垃圾,而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筑將產生約6000——15000噸建筑垃圾,相當于新建工程的10倍。中科院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24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根據聯盟標準《建筑新建、拆除、維修廢棄物產生定額》標準測算,僅2015年我國產出的建筑垃圾(含公路翻新維護垃圾)就高達35億噸。

  第二,增長快。我國每年產出的建筑垃圾不僅數量大、而且增長速度日趨加快。數據表明,1990年——2000年,我國建筑垃圾每年遞增15.4%,2000——2013年,每年遞增16.2%。較前10年提高了近一個百分點,預計未來10——20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以及新一輪地下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與新建(地下軌道交通、給排水、高壓輸變電、供暖、燃氣、通訊、人防工程等),我國建筑垃圾仍將處于高增長階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用“建筑面積估算法”和“灰色預測模型”對我國未來建筑垃圾產量進行預測,結果表明到203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每年73億噸,比現在增加一倍以上。

  第三,分布廣泛。隨著建筑垃圾的快速增長,不僅在發達地區存在嚴重的“建筑垃圾圍城”現象,成為一個嚴峻的經濟社會問題,即使在不發達地區,甚至欠發達地區,由于對建筑垃圾資源化重要性認識不足、緊迫感不強,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制約,建筑垃圾也在不斷增加,且得不到有效處置和利用,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巨大隱患。

  第四,污染嚴重。當前建筑垃圾主要采用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的處置方式,不僅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也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據有關研究,在堆放和填埋過程中,建筑垃圾會因為發酵和雨水的淋溶、沖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產生滲濾液,造成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在長期的堆放過程中,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質通過垃圾滲濾液也會對土壤產生嚴重污染。此外,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在高溫、水分、日照的作用下會發生分解,產生粉塵和有害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高、治理周期長、治理成本高,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極易引發各類社會矛盾和沖突。

  第五,利用率低。長期以來,我國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缺乏強有力的立法支撐和精準的政策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較低。雖然全國各省市出臺的與建筑垃圾相關的規章多達70余個,但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和精準度偏低,大多數仍停留在相對落后的傳統處置方式上。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目前處于初級階段,總的資源化利用率不足5%,與發達國家平均80%左右的利用率有很大差距。

  第六,處置技術落后。對國內外建筑垃圾資源化情況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國內建筑垃圾產業處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過渡。1.0模式以現場移動設備處置和填埋為主,主要產品為低品質砂石,處置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沒有形成被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2.0模式以固定設施處置為主,主要產品為合格的砂石、各種磚、非承重板材、無機料,資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且未資源化部分產生嚴重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撐為主,沒有補貼不能正常運營。以上兩種模式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缺乏技術和標準體系,無法解決二次污染問題,環境效益不高,社會效益不明顯,難以市場化運作和推廣。

  市場背景

  實踐證明,建筑垃圾經過加工轉化為各類建筑材料,完全可以應用于工程建設,實現“變廢為寶”。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符合相關標準,可用于房屋、道路、園林、市政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原料充足,產品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我國目前已在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產品主要應用于如下領域:(1)公路工程。公路工程數量大、耗用建材多,而建筑垃圾轉化的建材產品數量大、質量好,在維修公路,處理公路翻漿、填土、墊層、隔離層、透水層、路基等應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鐵路工程。建筑垃圾轉化的建材產品可以用作鐵路的路基材料及路基加固材料。(3)建筑施工。建筑垃圾轉化的建材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全國每年至少將產生建筑垃圾51億噸,若其中80%轉化為建材產品,將創造價值1.6萬億元,同時還能減少礦山及河道開采砂石35億噸以上,增加就業超過122萬人,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

  政策背景

  我國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明確提出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要盡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

  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并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首次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并將資源合理利用、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和生產綠色產品作為重要行動目標。

  2006年,國務院公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把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作為重點優先主題,提出“開發非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范模式。”

  2008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提升到國家法制高度。

  2011年,科技部發布了《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舉措,要求實施廢棄物資源化科技工程,研發高附加值再生資源化產品,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承擔科技技術項目的作用。

  2012年,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住建部、商務部、中科院等7部門聯合制定發布了《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要求各地加快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2013年,國務院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強調指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迫切,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進行根本變革。

  2015年,發改委印發《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對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做出進一步安排,包括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鼓勵各地探索多種形式市場化運作機制、創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領域投融資模式等,為加快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明確了行動路線。

  目前,在中央的倡導和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門把建筑垃圾資源化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至此需要提出的是,迄今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體系不完善、市場不規范、精準支持不到位,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以及財政稅收等協調配套,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才能引導產業進入快速健康發展軌道。

  一是產業發展需要財政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前期研究投入巨大,無論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技術、建筑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再生關鍵設備、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高品質化技術、建筑廢物資源化再生成套工藝與設備集成技術,還是建筑垃圾資源化標準體系研發與建立等,都需要大量投資,企業前期資金投入比較大。目前政府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固定投資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僅有部分地區,如北京市出臺了對相關企業固定投資的財政補貼標準。

  二是建筑垃圾回收需要制度規范。盡管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但沒有建立強制、統一的回收機制和渠道,建筑施工,拆除,運輸等企業為降低處置成本常常將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或填埋。目前中國建筑垃圾處置的現狀是,一方面大量建筑垃圾被隨意處置或簡單填埋,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另一方面,有處置能力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卻缺乏穩定的原料供應。要解決這一矛盾,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國策,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進行規范,盡快建立和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的法律和政策。

  三是要杜絕政策套利現象。在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的招標、審批、執行過程中,存在套取土地資源、補貼及稅收優惠等現象。據調查,主要是由于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率無明確要求,對建筑垃圾的二次排放無明確標準(以資源化率90%的項目為例,年處置100萬噸的項目每年再排放垃圾10萬噸,二次排放的垃圾危害性遠高于一次性的建筑垃圾)和制約措施,致使給部分企業以填埋處置、堆山造景等方式虛報業績、虛報資源化率提供了套利和騙利機會,既擾亂了市場、影響政策有效實施,也使國家蒙受損失。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