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史上最大規模拆違”在長沙啟動。一年之內,市內六區拆除違法建筑1300萬平方米。然而,市民卻并未看到堆積的“垃圾山”。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建筑垃圾去哪了?
“市政府專門發文要求開展拆違后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而且長沙已在嘗試利用固廢再生科技,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市城管局渣土管理處負責人說。8日,記者采訪有關部門,獨家揭秘“史上最大規模拆違”后建筑垃圾的去向。據悉,長沙有七區縣與湖南首個固廢再生高科技企業合作,建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基地,為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去年拆違產生的建筑垃圾中,已有約120萬噸被運到固廢再生基地,陸續變成可供施工修路的瀝青混合料、再生磚石等產品。目前,長沙擁有4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基地,每日建筑垃圾處理能力超過2萬噸,一年可“吞”下600萬噸建筑垃圾。
一年1834萬立方米建筑垃圾,約三成可再生利用
8日下午,大雨如注,湘江新區黃橋大道上車流密集。盡管暴雨沖刷,路面積水,但在疾駛的車輛碾壓下,瀝青路面平整如新。也許你不知道,這段3公里長的“硬扎”公路,竟然是三年前用瀝青廢料再生后鋪設的。廢料可以修一條好路?沒錯,2012年7月,湖南首例廠拌熱再生瀝青合料技術在黃橋大道3公里長的試驗路上成功試用,所用的就是曾被當垃圾丟棄的瀝青廢料。
瀝青廢料正是建筑垃圾的一種。去年9月28日,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開展拆違后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力爭用半年時間基本完成對集中拆違區域的建筑固體廢棄物的處理,用一年基本完成處置后的再生骨料的再利用,資源化利用拆違建筑固體廢棄物總量達到300萬噸。“長沙擬在3年內建立一個對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循環利用的處置系統,走在全國前列。”市城管局渣土管理處負責人說,目前市城管局正在牽頭做方案,上報市委、市政府。有關區縣已先行與企業合作,實施固廢再生。
長沙一年能產生多少建筑垃圾?市渣土管理處一份數據統計表顯示,2015年,長沙建筑垃圾處置總量達到1834萬立方米。拆違產生的500余萬噸建筑垃圾只是其中一部分。按慣例,這些建筑垃圾一半被項目回填,另一半被送至消納場。其中,由磚渣、水泥塊、地鐵巖層碎石和瀝青塊組成的可再生建筑垃圾約600萬立方米,約占總量三成。未來三年,這些可再生建筑垃圾將實現100%回收利用。
日吞2萬噸建筑垃圾,吃進廢料吐出再生瀝青磚石
傳送帶的一頭源源不斷地“吃”進磚渣、水泥石塊,另一頭吐出來的再生碎石料已堆成了小山……在開福區的朝正垸鴨子鋪,各類違章倉庫最多時曾達到78萬平方米。連日來,記者在現場看到,拆違后的建筑垃圾,正在被各類機器設備“吞吃”,變成可以利用的再生回填料、配碎石、水穩料、路緣石和排水槽。
鴨子鋪固廢再生基地的這一幕,直觀地展示出除了回填和運進消納場外,建筑垃圾的新歸宿。“建筑垃圾被破碎處理成骨料,經過基地設備的加工處理,變成了瀝青混合料、再生水穩、再生磚石等產品,用于施工修路等,實現了變廢為寶、資源再利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吳超凡致力于研究建筑固體垃圾再生利用技術,目前該項技術已被攻克掌握,成功用于道路修建,并開創了湖南省內多個先例。
長沙目前有多大的“胃口”消化包括拆違和城市建設帶來的建筑垃圾?湖南首個固廢再生企業每日建筑垃圾處理能力超過2萬噸,年產能600萬噸(約400萬立方米),去年共收集處理長沙建筑垃圾120萬噸。長沙有五區兩縣已簽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合作框架協議,岳麓區、長沙縣、開福區等四個區域的處理基地已建成投產。另外,在湘江新區、雨花區的基地正在建設和實施固廢物收集,預計5月建成投產。
對擴容長沙固廢再生的“胃口”,《方案》也傳達了利好消息:對于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市財政將從墻改基金中安排專項資金對企業給予補助。各區應安排專項資金開展固廢資源化利用工作,凡因拆違產生的建筑固體廢棄物,辦理清運手續時免交建筑固體廢棄物處置服務費。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