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硤石鄉的黑羊山中,坐落著鄭州鐵路局洛陽運通公司采石供應段,鄭州局管內線路使用的道砟,主要源于這里。
1956年,薛守福從運城師范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鐵路上當文化教員。1962年,幾經輾轉,薛守福來到洛陽采石供應段(當時叫洛陽鐵路分局廟溝采石場),成為一名采石工人。除了中途離開了幾年之外,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一直在這里工作、生活。
薛守福在老辦公地門前
薛守福退休后,和老伴繼續生活在這里。據他說,是因為住在山里“怪得勁”。從1959年采石場成立到現在,薛守福見證了人工的原始生產方式被全機械化的機器生產所取代。
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近千名職工會在一片空地上,用手推車、籮筐運送石料,并用大錘、小錘將石頭敲成符合道砟標準的尺寸,幾乎全是純粹的體力勞動。在他們中間,有許多人都是如今采石段職工的父輩。鼎盛時期,采石段的職工多達千人。
該采石段的原料是紅砂巖或玄武巖,主要產品是一級道砟。原料在經過三道破碎以及篩分步驟后,將成為粒徑25mm-63mm的鐵路碎石道砟。
目前該采石段采用的機械設備,大多是薛守福在80年代當材料員時,親自帶人去昆明拉回來的——“一個月跑了三趟,用了兩臺解放牌汽車。”
電動軌道布砟車在進行卸砟作業
成品道砟將通過電動軌道布砟車堆積在專用站場,在運到廟溝站后,按照鐵路工務系統的需求,工人會操作裝滿道砟的風動卸砟車在鐵路沿線進行準確卸砟,卸下來的道砟將替代掉舊道砟。
薛守福在機關樓旁邊有一片小菜園,經常侍弄田地的他顯得老當益壯。
采石供應段的老職工食堂,幾面大門都已被砌成水泥墻。據薛守福說這里曾經非常熱鬧,“有5個大窗口賣飯”“段里開全體大會也在這里”。
老食堂門前是通往山里的土路,路兩旁可見被土填滿的窯洞,現在已經被開辟成了最早的采石場職工的墓園。在這些承載著往事的建筑中間,薛守福種了許多果樹,他本人經常在這里歇息、往來。
薛守福今年85歲,他說自己在采石段的生活還未結束,還沒想過離開黑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