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成都市建委獲悉,為加大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成都建設行業轉型升級,《成都市建設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已正式印發實施。
據介紹,本次成都市建委出臺的十舉措,不少是在現行要求基礎上將標準提高,且增加了一些新的要求。
具體內容有哪些?來看看重點:
?加強施工現場管控,全面減少施工揚塵
施工現場必須嚴格落實“六必須、六不準”,嚴格執行文明施工技術規程,全面減少施工揚塵。工地主出入口必須設置立體沖洗設施,對裝載車輛整體進行沖洗噴淋,洗車槽內洗車水應及時更換,確保車輛不帶泥出門;基坑土石方開挖必須設置霧狀噴淋裝置;建筑主體施工必須在樓層周邊設置霧狀噴淋裝置,高度50米以下建筑設置不少于1道、50米以上不少于2道,噴頭水平間隔不大于5米。工地堆土和砂石必須覆蓋,現場細微顆粒材料必須采取防塵措施。
?全面禁止現場攪拌,避免水泥粉塵污染
全面禁止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砂漿和使用袋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企業一律實行全封閉、無污染、零排放的綠色清潔生產,對環保達不到要求、無生產資質、無營業執照的攪拌站以及混凝土、砂漿臨時攪拌站或移動攪拌站依法取締。
?全面推行海綿城市理念,減少揚塵污染面源
城市建設要充分利用各類綠化吸收雨水,增加土壤水分,減少揚塵。改進綠化方式,新建綠地盡量采用下沉式設計,市政道路兩側、市政廣場周邊禁止人工堆坡式綠化,減少雨水沖刷塵土至道路、廣場產生揚塵,已建的人工堆坡式綠化要逐步進行海綿化改造。道路兩側、行道樹樹穴、道路分車帶、城鎮閑置地塊、河道岸坡等重點區域全面植綠,全面消除裸土。
?推行裝配式建設方式,縮短工程施工周期
加快建筑工業化基地建設,提升裝配式構件產能,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全市房建工程項目單體建筑預制裝配率不低于20%,新建政府投資項目、總建筑面積大于20萬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及總建筑面積大于2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項目單體建筑預制裝配率不低于30%。城區內的市政工程項目原則上采用裝配式方式建設,橋涵圍護構件原則上全部采用預制裝配,力爭施工周期縮短30%,減少現場揚塵排放。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降低建筑使用能耗
新建民用建筑不低于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總建筑面積大于2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總建筑面積大于20萬平方米的居住建筑不低于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市級重大項目原則上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公共建筑綜合節能達到65%以上,居住建筑達到50%,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減少排放。
?大力發展成品住宅,避免二次裝修污染
從2017年起,將成品住宅建設要求納入土地出讓建設條件,大力發展成品住宅,大幅度減少裝修粉塵、噪音以及建筑垃圾。力爭到2020年底,中心城區、成都高新區和成都天府新區新建商品住宅中成品住宅比例達到80%。大力推行標準化、集成化、模塊化等裝配式裝修,鼓勵整體衛浴和廚房等部品模塊化運用,以及集成吊頂、設備管線等內裝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應用。
?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減少建筑垃圾排放
中心城區、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范圍內所有政府投資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應當現場資源化處置、就地利用,努力實現“零排放”,不具備現場處置條件的應當依法在臨時處置點集中處置、循環利用。政府投資市政工程和公建配套工程建筑要優先使用循環材料。
?積極推行施工新技術,提高綠色施工水平
城市下穿隧道、深隧排水管道、地下綜合管廊、地下人行通道、地鐵區間等市政工程施工,凡具備條件的原則采用蓋挖、頂管、盾構等非開挖技術。地下挖掘采用新型機械設備,構件工業化集中生產、現場機械化安裝作業,縮小施工打圍范圍, 盡可能避免明挖施工,全面減少工地揚塵。
?精準監控工地揚塵,差異化管控建設工地
2017年6 月底前,中心城區、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施工現場實現揚塵在線監測全覆蓋,2017年全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推行揚塵在線監測。實行工地揚塵在線監測差異化監督管控手段, 對施工現場揚塵在線監測數據高于周邊國控值,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的工程項目,監督機構立即進行查處并督促責任單位及時整改。
?加大執法查處力度
采取“雙隨機”抽查等方式,利用手持式、車載式等移動監測設備對施工現場進行動態監測,加強對建設工程特別是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文明施工的監督管理。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實施信用評價管理,采取紅牌警示、媒體曝光等方式,全面加強監督。建立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監督管理“一事雙查”機制,在查處違法違規項目相關責任單位的同時,對建設工地文明施工監管不到位、查處不力,未盡職履責的監督機構,進行約談、警示、通報,依法依規嚴格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