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記者從陜西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礦產資源開發“三保三治”行動計劃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陜西率先在全國實施礦產資源開發保發展治粗放、保安全治隱患、保生態治污染行動。今后,陜西將加強重要生態區域保護,嚴禁在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沙化土地封禁區、地質公園、重要濕地、水源保護地等重要生態區域一定范圍內新設探礦權和采礦權,對已有的礦業權,區分不同情況,依法限期退出或調整。
據了解,近年來,陜西著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礦業經濟蓬勃發展,已經成為陜西重要的支柱產業,全省礦業及相關加工制造業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0%以上,為財政持續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當前礦業企業弱、小、散問題突出,已成為陜西礦業經濟發展的一大軟肋。全省礦山企業中,年產值過億元的僅148個,且整體裝備技術較差、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安全事故頻發。
為了徹底扭轉這樣的局面,全面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十三五”期間,陜西提出要科學劃定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形成布局合理、支撐多元、結構優化的礦業經濟發展良好局面。提出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并提出以“礦體”、以“地區”和以“礦種”為基本框架的三種整合模式,推進整合,走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團化發展的路子。
特別是在保生態治污染方面,今后嚴禁在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要生態區域一定范圍內新設探礦權和采礦權。同時,還將加強礦山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山開采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針對多部門管理問題頻出的現狀,陜西則創新性地提出“屬地管理、聯合審查、首審負責、分類監管”原則,夯實了各級政府、礦產開發、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及礦山企業的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更利于陜西礦業經濟的發展與監管。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