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目前行業已成功研發100%資源化技術,國內諸多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紛紛落地。我們呼吁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政策的出臺,也反思深圳滑坡事故帶來的慘痛教訓……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在2015年輿情關注的焦點是什么?2016年的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2015關鍵詞
1、資源化
面對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規劃日漸完善、建筑垃圾處置企業也如雨后春筍不斷興起。
當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已有上百家,然而在這些企業之中,處置方式和處置程度卻出現了千差萬別,有的對建筑垃圾進行粗加工、有的將大部分建筑垃圾轉化為生產的原材料,還有少數已經能將建筑垃圾進行100%資源化處理。
據統計,近幾年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總量約為35.5億噸之間,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約為40%,產量驚人。然而對于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我國對建筑垃圾的處置方式始終是堆放、填埋和回填。
建筑垃圾資源化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建筑垃圾如若進行填埋或回填,可能因填埋不均勻突然塌陷而造成人陷樓塌的惡性事故,更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貽害子孫,后患無窮。如若將建筑垃圾進行堆放處理,便會出現像“深圳滑坡事故”一樣的后果,瞬間吞噬掉無辜的生命。可見,無論是堆放、填埋或回填,都不是解決建筑垃圾的好辦法?;诮ㄖ奶攸c,行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夠將建筑垃圾100%進行再生處置,是當前世界上最優異的建筑垃圾處理辦法?!?/p>
誠然,只有將建筑垃圾進行100%資源化,將建筑垃圾中的每個部分都分解成可用的再生資源,真正將建筑垃圾吃干榨凈,才會徹底解決“建筑垃圾圍城”的困局。
2、政策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相繼做出了關于綠色發展、低碳循環發展的戰略部署。國家在宏觀政策上明確將環保產業作為未來戰略性新型產業之一,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深化。
2015年9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印發《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要求以建筑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為重點,加強再生建材生產技術和工藝研發,提高固體廢棄物消納量和產品質量。
《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也提出了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提出要研究起草《關于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方案》,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工作,鼓勵各地探索多種形式市場化運作機制,創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領域投融資模式。
自2015年4月河南、吉林等省份相繼被住建部確定為“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后,全國各地政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的落地。
從中央到地方,大量利好的行業政策給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15年是名符其實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政策年”。
但是,就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總體的落地情況來看,行業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真正落地的項目并不多。行業處于發展初期,政策仍不完善是其原因之一。
從中央政策來說,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導方面,難以指導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進行具體工作;從地方政策來說,各地對于“資源化處置”的理解尚顯羸弱,能夠具體落實和操作的配套政策始終脫節。行業中的企業呼吁更多可落實、可操作的政策出臺。
這也為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在政策制定上提出方向:各級政府都必須了解、重視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發展現狀,根據行業要求,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政策。
3、標準
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標準的引領和規范。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也不例外。
2015年,“建筑垃圾圍城”態勢愈演愈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仍然缺失,標準欠缺直接導致了各種各樣的違規操作的出現,如違規拆除、隨意傾倒、運輸遺灑、回收利用率低、二次排放高危害垃圾等,均不利于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由于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化模式。業內對建筑垃圾處置行業應盡快出臺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
可喜的是,為了彌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不足,及時應對市場變化,行業聯盟和企業一直在努力。
2015年年底,為了給政府制定行業政策與標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召開媒體發布會,發布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標準體系,共計106項。其中,產品體系涵蓋再生粗骨料、再生細骨料、再生微粉、再生園林土等為代表的中間產品,以及再生磚、再生預拌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制品、再生復合筑路材料等再生系列終端產品。
聯盟標準的發布,不僅彌補了國家標準的空白,而且對規范行業準入具有約束力。有利于提高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借以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大幅度向前發展。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從預處理、無害化、資源化、精細加工產品、高效應用技術主要工藝裝備技術要求等,各個環節都已經有了明確的技術標準。
4、PPP模式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譯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指的是政府為增強公共管理與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
2015年5月,發改委在其門戶網站開辟PPP項目庫專欄,公開發布PPP推薦項目,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及運營。
自2015年8月以來,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開始試點運行PPP新模式。2015年8月,浙江嘉興海寧市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建筑廢棄物示范項目投入運營。2015年10月,河南省鄭州市市政府與某企業簽訂《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筑垃圾處置許可協議書》;天津市市政府和湖南某公司簽訂垃圾處理填埋場PPP項目合作協議。除了以上幾個省市,在海南省三亞市、浙江衢州市、湖北黃岡黃州區等省市也已經有類似項目已經落地或即將落地。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PPP項目遍地開花。
在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財政資金相對有限,政府又不允許發城投債,地方政府又需要投資、基建的情況下,PPP既可以撬動社會資本,又可以利用社會資本來管理運營,無疑是一種優異的、適合當前發展形勢的一種合作模式。
然而,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中的企業也要注意,由于PPP的新生屬性,我國政府和民營機構普遍缺乏經驗,其應用也遇到了諸多實際問題,例如收益減小、融資失敗等。希望企業和政府能從國內外PPP模式運行案例中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PPP模式實踐提供指導。同時希望政府以及企業還應探索除“PPP”以外更多的新模式,來共同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發展。
5、一體化工廠
2015年,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迎來了發展的希望,主要在于業內出現了真正的建筑垃圾資源化一體化項目,承載這個項目的正是北京元泰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元泰達建筑垃圾資源處置與利用一體化項目是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示范項目。2015年年底,該項目正式投產,這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概括來說,元泰達一體化項目主要再生產品有水泥混凝土、瀝青混凝土、建筑砂漿路用無機料與生態路材料、砂石骨料、活性微粉(替代水泥)、建筑陶粒、清潔燃氣、木炭與助燃劑、生物殺蟲劑與土壤改良劑等,為建筑垃圾重生開創了神話般的新局面。
正是由于這個項目中“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和“三個百分之百核心目標”,使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擁有了世界領先的工藝與裝備。目前,該工廠不僅能把建筑垃圾進行100%資源化處置,還能工廠管理、運營等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使之達到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放眼全球,中國的民族企業在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開始大放異彩。
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生產、運輸、處理、再利用等各個層面,因此元泰達一體化工廠的建立也為其他建筑垃圾處置企業樹立了典范。
欣喜的是,目前行業內也已涌現出更多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6、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家級戰略,隨著建筑垃圾不是“垃圾”,而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的理念越來越被公眾認可,建筑垃圾也成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建筑垃圾資源化應貫穿循環經濟產業鏈當中。
其實,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就是從源頭到再生產品的循環發展過程。在建筑物設計之前考慮再生問題;在建筑物拆遷時,應有專業的拆除公司對待拆除進行評估;建筑垃圾產生后,應有專業的拆遷公司進行拆遷并分揀;運輸過程中,應有專業的運輸公司進行全程運輸。
建筑垃圾資源化應考慮在建筑設計、建設、使用、拆除等資源化全過程,都要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而不是等到建筑物變成垃圾以后,才想解決建筑垃圾問題。
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既可以節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減少了環境危害,提高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了雙贏和多贏,又將節約我國能源和土地資源,是清潔生產、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利國利民的一個新興產業。
當前,建筑垃圾處置已經成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一個必須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筑垃圾處理要以循環經濟為魂,從體制機制、法律政策、標準等方面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這一新興的環保產業,為子孫后代造福。
7、巴黎氣候大會
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辦。約150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本次大會,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備受全球矚目。在本次巴黎氣候大會期間,北京元泰達環??萍加邢薰緮y其建筑廢棄物資源一體化工廠項目,作為唯一一家中國綠色建材企業成功參展,代表著行業內的一面旗幟,意義十分重大。
在參展的短短7天時間里,元泰達就與多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比如,與美國夏威夷州州長特別代表簽署合同框架,在夏威夷乃至北美地區建設建筑垃圾一體化工廠;與泰國王子達成一致,在馬來西亞泰國王子園區,建設建筑垃圾一體化工廠;與剛果總統辦公室一秘達成一致,使用元泰達技術,在剛果首都建設建筑垃圾一體化工廠。此外,還與來自阿聯酋、法國、臺灣等地的代表們簽署了合作意向。
此次元泰達能夠代表我國綠色建材行業參展,本身就是積極踐行走出去的表現,也對我國其他綠色建材企業鼓舞了士氣,并帶給我國綠色建材企業重要的思考和啟示。這也意味著在新常態下,我國建材企業必須要修煉內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認識到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創造機遇,實現走出去。
我們期待著更多如元泰達這樣的致力于低碳環保的企業能夠更多地涌現出來,并帶著最先進的環保技術、裝備走向全球,為我國乃至全球綠色低碳的發展作出貢獻。
8、4.0模式
隨著“工業4.0”逐漸成為制造行業的流行概念,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的4.0模式,也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關注。
其實,當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模式主要分為3個階段。
1.0模式,即以現場移動設備處置和填埋為主,主要產品為低品質砂石,處置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沒有形成被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
2.0模式,即以固定設施處置為主,主要產品為合格的砂石、各種磚、非承重板材、無機料,資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且未資源化部分產生嚴重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撐為主,沒有補貼不能正常運營。
3.0模式,即以固定設施處置為主,主要再生產品向多種類、高質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資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資源化過程基本實現污染物達標,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補貼而進行市場化運營。
當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方式處于1.0模式向2.0模式過渡,世界發達經濟體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模式處于從2.0向3.0過渡之際,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北京元泰達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工廠為載體的示范項目,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已經開始了4.0模式的設想與研究,即在3.0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三個100%的技術標準與水平。
建筑垃圾資源化的4.0模式的提出,不僅使再生產品附加值更高、更綠色環保,并能通過“互聯網+”的運營模式,將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施工、數字化制造、網絡化融合、智能化生產與管理,將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3D打印技術進行高度融合,必定使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成為新興綠色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9、深圳滑坡事故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區鳳凰社區恒泰裕工業園發生山體滑坡,瞬間將10萬多平方米的工業區吞掉。雖然事故發生正值2015年歲末,但其仍以較高的出現頻率登上輿情“關鍵詞”榜單,足以見得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給2015年蒙上了一層陰影。
報道稱,此次事故吞噬數十條生命的“受納場渣土堆填體”的主要成分正是建筑垃圾,最后經過多方專家論證,這原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悲劇。
事實上,就建筑垃圾地下填埋或回填的處置方式,已經有很多業內專家提出警示:這樣的處置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亦有可能造成塌陷的惡性事故,更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隨意堆放可能會出現滑坡事故,而在露天堆放建筑垃圾,則會在高溫、水分、日照的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粉塵和有害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填埋或回填建筑垃圾,則會因為發酵和地表水、地下水的浸泡而產生滲濾液,造成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同樣是對子孫后代不負責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筑垃圾無論是堆放、填埋,還是回填,只要是處置不當,其危害程度難以想象。
因此,建筑垃圾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今,我國已經研發出建筑垃圾100%資源化技術,其技術、設備和標準都已被認定為世界領先水平,產業化發展已箭在弦上。
“深圳滑坡事故”給建筑垃圾處置行業帶來了慘痛的教訓。面對建筑垃圾給社會、環境、經濟帶來的日益嚴峻的挑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已經迫在眉睫。我們應站在戰略高度謀劃未來,承載時代賦予的使命,緊緊抓住“十三五”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化到來的美好明天。
編后語: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法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新建建筑垃圾堆放場所,將建筑垃圾掩埋或傾倒至固定場所;第二類是將建筑垃圾再生,使用建筑垃圾再生設備將建筑垃圾粉碎、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建筑建材。長遠看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最佳的建筑垃圾處理途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產生和排出數量也在快速增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乃大勢所趨,這一趨勢在今年仍不會變。據了解,建筑垃圾就占垃圾總量的30%—40%,如何處理和利用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建筑垃圾處理單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相信今年在完善供給側改革、加大結構調整的壓力下,建筑垃圾行業也會出臺更多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未來行業前景也會越來越廣闊。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