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巡禮 礦山勁吹綠色風

來源:中國礦業報
時間:2016-04-21
摘要: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政策及其配套措施日趨完善,隨之帶動企業積極跟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全面推進。這將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艱難之旅,同時也是我國礦業發展轉型的必經之路。

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政策及其配套措施日趨完善,隨之帶動企業積極跟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全面推進。與此同時,當下礦產品價格低迷,市場下行,且尚沒有企穩的明顯跡象,“十三五”期間礦業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綠色礦山建設也將面對更大的挑戰,這將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艱難之旅,同時也是我國礦業發展轉型的必經之路。

綠色礦山建設的征途

在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征途,2007年是一道界限清晰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綠色礦山”建設還僅是個別企業的自律行為,零星且不規范,尚處于萌芽狀態。

2007年,國土資源部正式啟動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同年召開的國際礦業大會提出“綠色礦業”這一全新概念,翻開了礦業開發嶄新的一頁,拉開了綠色礦山的大幕,意味著國土資源部正式宣告建設“綠色礦山”。

2008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首次明確了發展綠色礦業的要求,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綠色礦山格局”的戰略目標。

2009年,國土資源部出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作為申辦采礦許可證的前置條件之一,逐步健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2010年,國土資源部正式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推進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思路、原則與目標。建設目標是力爭1~3年完成一批示范試點礦山建設工作,建立完善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研究形成配套綠色礦山建設的激勵政策。到2020年,全國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小型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條件嚴格規范管理。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水平全面提升,礦山企業與地方和諧發展。該《意見》還提出“統籌規劃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開展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試點示范”、“穩步推進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特制定了綠色礦山基本條件。

2011年3月,首批37家礦山企業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同年“發展綠色礦業”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3年11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要求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2015年,中央就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第一個全面專題部署文件,明確把發展綠色礦業、加快綠色礦山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具有里程碑意義。

當前礦產品價格低迷,而且市場下行,尚沒有企穩的明顯跡象,因此“十三五”期間,礦業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綠色礦山建設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鞠建華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礦業要健康發展,肯定離不開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山建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國礦山數量雖然超過了10萬個,但現有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只有600多家,所占比例很小,按照規劃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格局,從目前實際情況看,距離目標和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發展綠色礦業,就是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利用、礦區和諧的發展道路。”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彭齊鳴在2015年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和諧礦區經驗交流會上明確表示,一是要節約和高效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實現“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的“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的“五節”要求;二是要保護礦山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是要堅持礦區和諧發展,開發一方資源,造福一方人民,形成良性的共享機制。

行業代表性企業脫穎而出

我國在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的進程中,轉變礦業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礦山布局、集約高效利用資源、恢復治理礦山環境,一些企業加快了綠色礦山建設步伐,并且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向社會鄭重承諾:“不在任何地方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從事黃金生產。”為了打造綠色礦山,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環保效能,中國黃金在開發資源中,堅持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和諧發展之路,通過開展“安全環保綠化美化”重點工程,邊開采邊復墾,積極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例如,中國黃金進駐雪域高原甲瑪后,嚴格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要求,將“建一座礦山,綠一片環境”為目標,從勘探到開采始終貫徹“環境保護、綠色開采”這一理念,強化環保投資,邊建設邊綠化邊復墾,讓脆弱的高原生態得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綠”為特色的生態之路,當地經濟的騰飛也有“綠”效應的貢獻 。

中國黃金的另一個項目——烏山項目,坐落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旗,是我國高緯度地區首個大型有色項目,令人敬佩的不止是項目建設速度,所有到過烏山的人,都對礦山的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從啟動項目建設伊始到現在,通過打造復墾區、治理區、園林區、景觀區“四位一體”綠色生態區,營造出“礦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景觀奇效。

山能新汶礦業集團翟鎮煤礦作為一個有著二十多年開采歷史的礦井,僅是一個設計生產能力120萬噸/年、核實生產能力170萬噸/年的中型煤礦。這樣一個沒有超大規模生產能力的不起眼的煤炭生產企業,在當下煤炭行業最低谷期仍實現了盈利,成為其所屬集團老礦區中惟一盈利的礦井。翟鎮煤礦的另一個標簽還是我國“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一直秉承“資源循環利用、價值循環實現、企業循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綠色礦山建設新模式,創新實施充填開采。

為了集約高效地開采資源,翟鎮煤礦分別優化了生產系統、采區布局、洗選工藝,瘦身打造輕型強企。他們優化了四大生產系統,甚至優化到生產工作面,通過應用地震物探方法,預測工作面斷層構造,超前處理,杜絕無效進尺,有效減少了斷層對工作面開采的影響。

在提高水循環利用率方面,他們采取4項舉措,不僅大大減少了用水量,而且減少了用水費用的支出,實現了水循環再利用的挖潛增效。該礦生活用水回用率已達70%,煤泥水采用一級閉路循環系統,全部實現了循環再利用,不僅每月可節約用水40萬噸,同時還節省了礦井水直接排出礦區所應繳納的水資源處理費。

該礦還從熱能轉化利用、油脂規范使用等幾個方面,實現了節能降耗和資源的循環利用。

為了提高可采儲量,延長服務年限,該礦積極開展充填開采技術研究,掌握了完整的綜合機械化充填開采技術。一是地面下矸。地面矸石山下井回填,施工了全國最大垂深的下矸鉆孔,地面矸石山矸石、洗選矸石、電廠粉煤灰按照比例混合下井回填。二是煤矸分離。該礦建成了井下煤矸分離系統,分離出的矸石全部運回工作面進行充填,實現了矸石不升井。

在河北邯鄲市涉縣西戌鎮,針對符山鐵礦留下的大量廢石和堆積如山的尾礦,邯鄲一二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創建了“八維一體”項目,該項目首創了礦山廢棄物從綜合治理到整體治理的新模式。“八維一體”項目是指用8個子項目打造成為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這8個子項目分別是利用尾礦和廢石年產300萬噸預拌混凝土粗、細骨料項目,年產40萬噸干混砂漿項目,年產200萬噸穩定土項目,100萬噸瀝青混凝土項目,年產40萬平方米微晶板材項目,40萬立方米微晶發泡高檔保溫材料和城市海綿磚項目,利用廢棄礦井、巷道建設汽車冒險樂園項目及綠色莊園式健康養老基地項目。整個項目分三期建設,僅前兩期工程每年就能“吃掉”礦山廢棄物500萬噸,恢復地貌800余畝,將成為全國首家大規模利用礦山廢棄物的綜合性示范園區。從資源特點出發,“八維一體”項目將實現礦山開采廢棄物的整體利用,而不是部分有用物質的綜合利用,按照項目計劃,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礦山廢棄物的每一粒砂子都能實現其價值。這是一場具有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實現了礦山廢棄物的全部再利用,對全國礦山行業具有積極意義。

礦山公園成為綠色礦山建設的新形式

不同于礦山企業或從事綠色礦山技術的科技公司,礦山公園正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詮釋著綠色礦山建設,成為綠色礦山建設的新亮點。例如,自貢國家地質公園悄然興起了鹽礦專項特色游,其中以“燊海井-吉成井-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東源井”線路最為經典,這條線路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井鹽生產遺跡景觀,而且系統地集中展示了鹽礦的古法開采及制鹽工藝,因此被稱為古代鹽礦開采的活化石,而且古法生產的井鹽還在園內銷售。此外,自貢國家地質公園的另一特色是擁有密集的恐龍化石群,活像一個巨大的恐龍窩,以恐龍為主題,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國家地質公園不只是地學旅游,而且探索出一條礦山遺跡多功能用途開發模式。

“截止到2016年3月底,國土資源部現在正式批準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有190處,而且這個數字一直處在變化當中,近期可能再新增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近日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成立于2012年10月25日,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國地質公園的健康發展,加強地質公園管理,整合資源。該中心作為國土資源部地質公園管理工作的業務支撐機構和全國地質公園行業的組織服務機構,對全國地質遺跡保護、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規劃發展、建設管理、監督和指導提供業務支撐。

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從建立單一保護內容的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到建立保護為主和適當開發的地質公園,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國家地質公園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我國許多礦山或礦業城市面臨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根本出路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走綠色礦業道路,礦山公園是這一思想的最佳體現。礦山公園的突出特點是,變被動的恢復型環境治理為主動的發展型環境保護與開發,積極穩步推進礦山公園建設,對礦山或礦業城市的資源環境建設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多重意義。

“近2年來,我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建設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自然資源體制改革研究,積極參加國家公園體制建立,著力強化自然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源頭保護作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在第九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評審會上發言指出,通過完善管理體系、規范技術標準、開展評估檢查等,我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陳小寧認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重點改革工作全面啟動。按照中央和部黨組的有關要求和部署,全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改革主要集中在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等方面。具體包括:國家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已納入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1月20日,經中央批準,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取消了“在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外的園區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審批”和“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審批”,“國家地質公園命名審批”和“國家礦山公園命名審批”已作為認定性質事項正按國務院行政審批改革精神要求,認真研究下一步工作的方案和措施,逐步分類分期推進改革到位。

二是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管理機構建設、完善標準規范、加強監督檢查等方面。

繼續推進管理機構建設。進一步理順了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行政隸屬關系及業務指導關系,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監管責任進一步得到落實。

我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管理標準與規范,出臺了《國家礦山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國家地質公園驗收標準》,完成了《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指南》,起草修訂了《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國家地質(礦山)公園申報審批規定》、《國家地質(礦山)公園評審標準》、《國家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專家庫組織規則》(草案)等相關配套規范標準,啟動國家地質公園與礦山公園整合管理制度研究。

除此之外,我國還組織開展了礦山公園評估檢查。根據我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建設實際,借鑒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中期評估做法,在2013年各地全面自查、互查基礎上,對27個省(區、市)的國家地質公園進行抽查評估。絕大多數公園能夠按照部統一要求,落實規劃,開展各項建設,總體情況良好。少數公園存在一定問題,需抓緊整改。對國家礦山公園,也選擇了部分試點,啟動了評估檢查工作。

園區內嚴格限制勘查開采活動。為使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得到切實有效保護,進一步加強了對公園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管理力度,明確要求國家地質公園內不得設置礦業權,不得進行與地質公園保護與建設無關的工程建設活動。

三是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穩步推進。過去的2年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也穩步發展,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0家世界地質公園,分布在33個國家和地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執行局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關心和積極參與下,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建設事業穩步推進,繼續保持了100%的推薦通過率,新增了大理蒼山、昆侖山、織金洞和敦煌4處世界地質公園,我國的世界地質公園總數上升至33家,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最多的國家。

目前,作為一種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地質公園已在地質遺跡與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發展與解決群眾就業、科學研究與知識普及、提升原有景區品位和基礎設施改造、國際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日益顯現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充分彰顯了地質公園的價值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實現“十三五”規劃“脫貧攻堅工程”目標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成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的標桿、踐行生態文明的典范、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促進國際合作的引擎。

綠色礦山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目前,我國總共評選出4批600多家綠色礦山試點單位,而且這些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評估結果顯示工作進展情況非常好,樹立了一批綠色礦山的典型,對示范綠色礦山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在這些綠色礦山的引領下,全國許多礦山企業、地方政府是積極響應、主動作為,進一步推進了綠色礦山建設,全國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穩步前行。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促進、政策配套、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的原則和思路,國土資源部一直積極致力于綠色礦山試點建設工作。

2015年10月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5年)》顯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礦山開發損毀土地治理恢復成效明顯。國家礦山公園數量穩步增長,管理逐步規范化。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全面推進,生態國土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國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累計901.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287.3億元,安排項目1954個,地方財政和企業自籌資金614.5億元。全國礦產開發累計損毀土地303萬公頃,已完成治理恢復土地81萬公頃,治理率為26.7%。其中,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完成21.4萬公頃,利用地方財政和企業資金完成59.6萬公頃。中央財政資金繼續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實施。其中,2014年下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補助資金17.28億元。截至2014年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已繳存867.7億元,占應繳存1598.7億元的54.3%;全國已繳存礦山8.59萬個,占應繳存礦山9.9萬個的86.8%。采礦權人完成治理義務返還保證金307.4億元。閉坑礦山未履行治理義務,留存保證金25.2億元。國家礦山公園建設成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亮點。2005年以來,共批準了72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已建成開園30個。各省(區、市)累計投入礦山公園建設資金22.9億元,建立省級礦山公園41個。2014年,在安徽潛山、廣東佛山、河北泥河灣、寧夏靈武、新疆鄯善等地開展化石發掘,發掘單位按照批準的恢復方案,對涉及的930平方米地域進行了嚴格的環境治理恢復工作。

在綠色礦業發展方面,就推進綠色礦山試點建設工作,截至2014年底,661家礦山企業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實現到“十二五”末國家級試點礦山達600家以上的工作目標,在循環經濟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綠色科技引領、礦山生態保護、礦地和諧共贏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引導作用。制定了《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辦法(試行)》,完成了山西同煤大唐塔山煤礦等37家首批試點單位的建設進展情況評估,總結了試點成效與問題,研究提出了后續激勵政策措施建議。開展了建設標準研究,分行業指導新建和在建綠色礦山建設。

各地結合實際情況,有序推進省、市綠色礦山建設。浙江、河北、江西研究制定了綠色礦山管理辦法和相關鼓勵政策;內蒙古、貴州制訂了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方案;廣西、江西和北京編制了綠色礦山建設規劃。

目前國土資源部正在加快建立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并會同多部門研究從稅費等方面給予綠色礦山政策支持,同時將在資源配置和礦業用地上對綠色礦山給予一定扶持,減輕企業負擔,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編輯:趙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