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鐵、石油、水,這些關乎經濟發展和群眾生存的礦產資源,淄博市到底有多少家底?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根據《淄博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6—2015)》,截至目前,淄博市已發現各類礦產50種(含亞礦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的30%,已查明礦種28種,查明礦床(區)157處,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儲量聚集度較高,優勢明顯,其中保有資源儲量占全省同類礦產資源儲量10%以上的礦種達11種以上,煤、鐵、鋁土礦、耐火粘土等重要礦產資源聚集度較高,有利于開發利用,但水資源匱乏,淄博市是嚴重缺水城市,市民節水意識亟待加強。
淄博礦產資源“北油南鐵”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根據調查,淄博市的礦山數量從2000年起,呈逐年下降趨勢,部分可視范圍內露天開采及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山已被陸續關閉。從礦產資源分布圖上看,該市重要礦產集中分布在市域中部。據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受成礦地質構造條件制約,該市的油氣資源分布在市域北部,鐵礦蘊藏在中部、中東部及東南部,煤、鋁土礦及部分重要非金屬礦產廣泛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區。
淄川區主要有煤、鋁土礦、耐火粘土、制堿用灰巖、熔劑用灰巖、水泥用灰巖、飾面用花崗巖和高嶺土等;張店區主要有煤、鐵、鋁土礦、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和電石用灰巖;博山區以煤、鋁土礦、陶瓷土、陶粒用粘土、耐火粘土及水泥用灰巖為主;臨淄區以煤、鐵、水泥用灰巖及高嶺土為主;沂源縣以鐵、鉀長石、花崗石、建筑用砂為主;周村區、高新區、桓臺縣、高青縣資源相對較少,其中桓臺縣、高青縣以石油、天然氣和二氧化碳氣為主,高新區和桓臺縣分布有鐵礦并伴生銅、鈷礦等。全市各區縣均分布有礦泉水,但以淄川區、臨淄區較多。
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大型礦床較少,目前,全市已查明礦床(區)157處(含共生礦產地10處),其中大型礦床14處、中型礦床50處、小型礦床93處,大型礦床僅占9%。
288處礦山破壞環境被關閉
采訪中淄博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因礦山開采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已形成地質災害,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和安全。據統計,淄博市有136家地下開采礦山,因開采煤、鐵、鋁土、粘土等礦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采空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其中淄川區形成近60km2范圍的地下采空區,采空塌陷引起地面變形;博山區塌陷面積0.36km2;沂源縣塌陷范圍達9.82km2。在沂源、博山、淄川等地,崩塌、滑坡、泥(渣)石流潛在危害較大,目前全市共調查發現隱患點42處。全市露天開采礦山300余家,形成采場立面高,坡度大,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和植被。礦坑水排放造成水質污染和土壤污染。露天礦坑、尾礦廢石占用土地現象較嚴重。
針對這種情況,該市近幾年已經加強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與礦山企業簽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責任書”,實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履約保證金制度,制定了礦山邊開采邊治理的實施方案、保證措施和考核驗收制度。目前,已關閉了“三區一線”可視范圍內露天開采礦山及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山288處。加大了礦區整治和綠化力度,全市累計投資4900萬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已建立市、縣、鄉(鎮)國土資源監督管理體系,加強了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情況的監督管理。已建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39處,總面積336.7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12%。
5年內淄博礦山將縮至300個
根據規劃,2020年,淄博市礦山總數將壓縮10%,保持在300個以下;控制主要礦產開采總量,其中煤600萬噸,鐵礦1000萬噸,水泥用灰巖2600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450萬噸。采空塌陷綜合治理率和土地復墾率達到80%;露天礦山地質環境平均治理率達到80%,其中“三區一線”直觀可視范圍內的露天采場修復治理率達到90%以上。
今后,該市將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深入開展地質遺跡、地質地貌保護區調查評價,新建1-2處地質公園或地質遺跡保護區,逐步擴大保護區范圍,使具有一定觀賞、科學研究價值和生態功能價值的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得到重點保護。研究創建礦山公園,帶動礦山企業走“綠色礦山”之路。開展黃巢水庫、水簾峽地質地貌景觀或地質公園的調查評價工作。計劃規劃重點保護區42處,重點預防區14處,重點治理區5處,其中重點保護區包括城區、重要工業區、重要國防工程設施附近一定范圍內;鐵路、國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道兩側直觀可視范圍區;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市級及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市居民飲用水供水水源地;基本農田保護區,重要地表水體和濕地保護區。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