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民資難入 國企狂歡 PPP模式有失初衷?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時間:2016-07-26
摘要:一邊是國家“錢袋子”收支矛盾加劇,一邊騙取財政資金、資金“打水漂”“睡大覺”等老問題屢審屢犯。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直面這一現象,提出要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根治政府亂花錢“頑疾”,同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再度釋放改革發力信號。

想要吸引民資進入,但闖進來的卻是央企國企。這是中國自兩年前開始大力推廣PPP模式之后出現的怪現狀。“這PPP別看P多,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后這一個P。合同周期那么長,沒有融洽共贏的合作,P再多,也就是個屁!”

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從2014年10月國務院下發“43號文”,結束了地方政府傳統的融資平臺和融資模式之后,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則成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方式。

截至5月31日,財政部PPP中心平臺項目庫中共有8644個PPP項目,總投資額高達9.88萬億。比3月末增加923個項目;投資額增加1.1萬億,增幅為12.6%。PPP項目看上去是在巨量增長,但落地率卻并不高,截至5月12日,進入執行庫(即處于采購、執行和移交階段)項目865個,僅占10.8%。

除了落地率低,民企參與度也低。據某知名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統計,截至2016年3月末,全國PPP中心項目庫中已簽約項目369個,其中國企簽約為199個,民企170個,從數量上看,民企參與的PPP項目略少于國企,但差距不大。不過從簽約項目總金額上看,國企簽約的PPP項目金額達到3819.48億,是民企的近3倍。

中央力推PPP的本義是,鼓勵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領域,但現實中,央企國企已然成為此輪PPP熱潮中的主角。面對萬億PPP市場,民資為什么難以進入?

6358110327838015374057466.jpg

政府投資“擠出”民間投資?

在中國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討論聲中,“國”強致“民”弱成一方觀點。7月25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在北京表示,政府投資并沒有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民間投資回落有一定“合理性”。

對于政府、民間投資的關系,張勇認為兩者應在不同投資領域下各自發揮作用,相互補充。“我們要把握好這個度,政府投資一定要補短板,不能和民營投資爭同一個市場。”2016年上半年,中國民間投資增速僅為2.8%,比去年同期銳減8.6個百分點,回落明顯。

“民間投資的回落有一定的合理性。”張勇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指出,民間投資的主要領域是制造業和房地產,而當前一些傳統行業存在創新力不足、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的情況,民間投資勢必對市場有一個選擇。張勇透露,中國政府5月份開展的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結果顯示,以投資傳統行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家對投資都有“看一看”的姿態。在此情況下,“勢必使得投資腳步放慢”。

對于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較強,是否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張勇稱,“我負責任地講,沒有。”他表示,各級政府投資總額僅占總投資規模的5%,并且近年來政府投資已從競爭性行業退出,而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項目。

張勇指出,當前投資下行壓力大,民間投資回落較快,政府投資此時要加大力度,包括使用專項建設基金,“干一些應該干、必須干、早晚都要干的事情。”這將起到促投資、穩增長的作用,并且此時造價相對較低,投資亦能有所節省。

20151113111122_fck.jpg

暴露管理水平較低

地方政府為何偏愛國企?首先是由PPP模式的復雜性決定的。一個PPP項目,需要經過項目識別(項目發起、項目篩選、物有所值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論證)、項目準備(財務模型構建、風險分配方案優化、項目交易結構、回報機制設計、項目實施方案撰寫)、項目采購階段(市場測試、設置資格預審條件、核心邊界條件)等多個流程。好不容易確定了社會資本方,由于PPP項目周期長達20—30年,變數較多,能否圓滿落地,還要看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磨合程度。

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在選擇PPP合作伙伴時大都比較謹慎。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曾經表示,過去30多年,各地推行的PPP很多都被“異化了”,必須搞清PPP的本質意義和操作原則,否則好事也會變壞事。此外,地方政府的考慮之一還有避嫌。湖北省老河口市常務副市長伍軍坦言,PPP項目的定價高低有利益輸送嫌疑,項目一旦失敗還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這些問題一旦涉及民企就很難說清楚。

據了解,PPP項目確實存在一定的權力尋租空間,由于是私人投資,項目的監管比政府融資平臺下的政府項目寬松很多,決策權也主要由社會資本主導。不過,一位不愿具名的民企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偏愛”國企,也反映了其管理水平較低。這一做法只是規避了官員個人的風險,卻給項目帶來了風險,有可能造成國家損失。最終,所有風險都將體現在項目的最終價格上,由大眾買單。

除了上述原因,PPP項目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對企業的融資能力等要求較高,如果民企規模偏小、融資能力不夠,往往就會被擋在門外。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看來,有些地方政府把PPP模式視為傳統融資平臺的替代,過分強調其融資功能,忽略了專業、高性價比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樣一來,融資能力強、成本低的國企自然有更多的機會,而那些專業能力強的民企則分不到一杯羹。

“P精神”

有位企業家的話給我印象特別深:“這PPP別看P多,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后這一個P。合同周期那么長,沒有融洽共贏的合作,P再多,也就是個屁!”話糙,理不糙。正如這位企業家所言,固安工業園新型城鎮化項目的成功,也是因為政企之間形成了共贏的合作機制,有著那么一股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伙人精神。

既然政企是合伙人,就是利益共同體,得謀大局,不能各自打小算盤。PPP項目大多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需要的是深耕細作的長線投資,賺的是“慢錢”。這既是對基建和公共服務項目傳統運營模式的挑戰,也是對那些習慣“一錘子買賣”的民企、試圖“撈一票就走”的游資和企圖“關門打狗”的地方政府的一次理念洗禮。

既然政企是合伙人,就是平等關系,得能溝通,不搞一言堂,也不打太極拳。PPP是個新事物,政府和民企都是吃螃蟹的人,各有顧慮很正常。可既然合作,就不能靠猜、靠賭,而應該交心、交底。雖然利益與風險分擔機制是提前約束的,可過程如何實施,怎樣能把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是完全可以通過彼此溝通、共克時艱來實現的。

既然政企是合伙人,就有契約關系,得講規矩,按合同辦,不能“因人而異”。一份商業合同,簽約靠領導魅力,執行靠合同效力。PPP項目亦然。只要不是違背了合同本身的條款,無論是政府換屆,還是企業易人,都不能成為PPP項目違約的理由。

說到底,PPP項目真正需要的就是既“親”且“清”的新型政商關系。PPP究竟是美味的餡餅,還是無望的陷阱,關鍵取決于政商關系如何定位。彼此清白就能放下顧忌,良性互動就能攻堅克難,最終使PPP項目成為政企共同推動地方發展的新引擎、大舞臺。由此可見,以一批PPP項目,換來交而得法、交而有界的政商關系,換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的營商新環境,一子落,滿盤活,這個棋局真漂亮。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