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礦山重鎮樟村坪正向著綠色發展的目標前進。
記者今天從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獲悉,湖北在“礦山復綠”這一重大環境治理工程上,已有路線圖和時間表:前期治理礦山266個,恢復礦山地質環境4373.24公頃;2025年前,將基本完成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礦山復綠對湖北而言意義重大。地處長江之‘腰’的湖北,境內長江干線長達1061公里,為全國之最,承擔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任務較為艱巨。因此,湖北的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助推長江經濟帶成為一條綠色生態廊道。”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告訴記者。
湖北已探明礦種92種,擁有各類礦山企業3850家。
礦產資源開發曾為湖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過度開發也讓礦區及周邊環境遭到破壞,土地無法耕種,飲水水源消失,房屋開裂不能居住。據湖北國土廳的統計,湖北因采礦被破壞和影響的國土面積達2.6萬公頃。近年來,湖北省采礦業從過度開發,轉向“綠色制度型、生態保護型、礦地和諧型、環境友好型”開采。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施偉忠說,地質環境的破壞,戳到了湖北人的痛處。痛定思痛,省國土廳積極響應“綠滿荊楚”的口號,先后組織編制了《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與《湖北省礦山復綠行動實施方案》,推進以重要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內為主的礦山復綠工程。近年來湖北共投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近30億元,治理恢復面積逾2000公頃,讓近2萬人遠離礦山環境危害,同時還增加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治理工作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據透露,下一步,湖北將積極探索礦山復綠機制的創新:整合礦山地質環境和工礦廢棄地復墾、低丘崗地整治、占補平衡等政策,提高地方政府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主動性;開展市場化運營,鼓勵“誰投資、誰受益”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治理,提高社會公眾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積極性,逐步完善“政府出資引導、優惠政策扶持、社會資金參與”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機制,多渠道、多方式、多方位地籌措資金;利用經濟杠桿,推進礦山地質環境備用金的抵繳和返還,引導礦山企業主動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治理。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