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供應的再生骨料用于中國建筑設計院創新科研示范中心項目,共計3000噸再生材料因此重獲新生。近60米的總高度讓該建筑成為國內最高的再生建筑。
該項目建筑面積4.09萬平方米,地下為混凝土結構、地上為鋼結構,地下4層,地上15層,建筑總高度59.7米,其中所有樓板均使用添加30%再生骨料的混凝土澆筑而成。該項目目標是申請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
中國建筑設計院創新科研示范中心項目效果圖
首鋼環境副總經理馬剛平介紹,這次使用的再生骨料全部為首鋼廠區老廠房拆除的梁、柱、設備基礎等廢混凝土,經過破碎、篩分、除雜后形成粒徑在5-20毫米的骨料,用于替代天然石子生產混凝土。
“這些再生骨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中二類骨料技術要求,其壓碎指標與天然石子相當。”首鋼資源綜合利用科技開發公司生產技術科科長孟立濱說。
考慮到再生建筑材料顆粒吸水性強,制作混凝土前,工人對再生骨料進行噴水作業預先飽水,減少其在攪拌過程中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保證混凝土成品質量。
北京市建筑材料質量監督檢驗站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該項目樓板使用的再生粗骨料微粉含量、吸水率、有害物質等13項數據均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高振杰表示,該項目為國內目前使用再生建筑材料建設的最高建筑,將為再生建筑材料在房建市場推廣應用提供借鑒。
首鋼資源再生骨料產品之一
據悉,北京市每年建筑施工需要1億噸砂石骨料,這些材料需要開采大量山體資源和河道挖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大,過度開采地區遇到暴雨天氣極易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目前北京市建筑廢棄物每年產生量約3000萬噸,如以30%替代天然砂石計算仍遠遠無法滿足建筑市場需求。
馬剛平說:“以現在的情況我們沒有必要苛求高替代率,而要做到應用盡用。同時我們建議再生建筑材料利用應本著就地區域閉路循環的模式,一個區域內的建筑從拆除、運輸、處理、利用全過程統一操作,這樣解決源頭處理不當造成加工環節繁瑣的問題。應由專業的公司提供全產業鏈的處置,處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另據了解,年內首鋼環境供應北京市范圍內的再生建筑材料可達20萬噸,其中將有部分材料用于冬奧組委辦公區配套建設。首鋼資源經理助理孫嵬介紹,冬奧組委辦公區室外2萬平方米的廣場磚使用的全部為再生磚,秀池北路和晾水池東路等路段要使用總計10萬噸再生建筑材料。此外,立體停車庫基礎和辦公區管廊回填也全部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拓展閱讀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