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大量工程加緊施工趕工期,可偏偏遇到了原材料:砂石、水泥、混凝土供應不穩,價格暴漲,不少人心里直嘀咕:這是商量好來打劫的是吧?
那么,原材料們到底漲了多少?
據中國砂石骨料網統計,2017年初,部分地區砂石、尤其是細骨料漲幅明顯。
根據中國砂石骨料網數據,2017年6月份,全國16個大城市粗骨料價格同比漲幅均超過40%,而部分城市細骨料價格漲幅甚至超過100%,市場上一度出現有錢無貨的現象。
砂石價格上漲并不是短期行為,到2017年12月份,盡管部分地區砂石價格與高峰相比有所回落,但總體價格一直保持較高位運行。
2017年下半年,國內水泥價格大幅度上漲,部分地區漲幅甚至達到200元/噸左右。
據中國水泥網行情數據中心統計,近段時間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多個省市水泥價格大幅持續上調。其中以長三角江浙滬皖最為突出,熟料價格已經突破500元/噸大關。
梳理發現,全國僅有五個主要城市水泥價格同比下跌,而其他城市全部呈現上漲態勢。其中,鎮江、常州、無錫、滁州、棗莊五地區全國同比漲幅最大,均在100%左右徘徊。
2017年,砂石、水泥占去主要成本的混凝土企業受到兩種原材料價格暴漲的輪番轟炸,漲價函、協調函不斷。
12月份,不堪原材料頻繁漲價,武漢混凝土協會發布《關于請求政府干預水泥等建材價格暴漲亂象的緊急報告》,表示因價格原因無法保證混凝土(砂漿)的正常供應,部分建設項目已經停工,社會不穩定因素愈演愈烈。
其實,不只砂石、水泥、混凝土價格頻繁波動,2017年包括鋼材、煤炭、塑料、紙等其他原材料也面臨漲價壓力,仿佛突然之間我國的各種工業、生產原材料供需關系都陷入了緊張狀態:
砂石等原材料漲價的原因是什么?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去產能
過度投資造成過剩產能,產能發揮嚴重不足,企業不得不降價。結果產能規模擴張越快,降價越多,企業利潤越薄。而如果價格低于成本,企業就得破產。鋼鐵、煤炭等行業執行去產能、去庫存方面成效顯著。
不同的是在產能過剩的水泥行業,“去產能”主題十分鮮明,但實施中更多的是執行錯峰生產、限產。
針對當前水泥價格上漲,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稱,與煤炭、鋼鐵行業不一樣,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情況還在加劇,去產能工作沒有實質性進展,今年水泥價格的上漲有很大的環境疊加因素,并非常態。
2、史上最嚴環保督查
砂石行業對環保風暴的感知非常明顯。
從2015年開始,連續4批中央環保督察拉開了我國砂石行業環保要求提升、不合規企業關停、行業轉型升級的大幕,在落后產能更新換代期間,部分地區砂石供應出現失衡,價格波動頻繁。
在環保升級要求下,其他各種原材料上游廠家也面臨整改、停產。受此影響,多種原材料面臨成本上升、供應減少問題,產能相對集中,需求大于供給,各種原材料開始了漲價風暴。
3、史上最嚴治超措施 運輸價格上漲
2016年9月21日日,史上最嚴治超措施實施。實施之日起,國內公路運輸超限超載標準噸位全線降低,如載重量最大的6軸汽車列車超載標準由此前的55噸降至49噸,4軸貨運單車超載標準由40噸降至31噸,降幅高達9噸。
以6軸汽車列車為例,新規出臺后,原來能載重38.5噸,現在變成了28.8噸,現在運費總金額不變,運費單價實際上已經上漲了33.6%。如果再加上相應增加的稅費,運輸單價至少上漲了35%-38%。
4、經濟發展、投資增速保持活力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5%,9月份比8月份增長0.56%。需求端保持平穩,季節性因素、供給端整治都將帶來價格波動。
趁火打劫?暴利壟斷?還是回歸正常區間?
面對本輪洶涌的原材料漲價潮,市場參與者早已在數不清的漲價、降成本中耗盡耐心,大部分關于漲價的看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環保過猛:運動式治理見效快,但無法達到長治,“一刀切”現象層出不窮,為治理而治理擾亂市場發展。
壟斷暴利:在較為成熟的原材料行業,大企業掌握話語權。中小型企業實力不足,環保設施不全,市場份額不穩定且被一點點的蠶食。每輪環保督察都成了大企業的漲價借口。
合理上升:正處在轉型升級中的原材料行業實現規范化運營、環保投資巨大,價格上漲反映成本上升。
關于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到底是暴利壟斷還是成本合理回歸?歡迎各位行業同仁留言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