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一來,城市看海”。怎樣解決城市內澇這一城市病,建設海綿城市或許是一劑良方。目前,成都正以建設海綿城市為契機,助力城市實現綠色發展。未來的成都,不只是道路,公園、綠地、社區、湖泊等都將成為海綿體。
打造后的成都中環路示范段
由成都建工集團打造了成都市第一條按海綿城市理念設計的城市道路——中環路。該道路使用半年以來,即使傾盆大雨,路上也不會出現積水。
“今年,我們將對日月大道5.7公里的道路進行海綿城市打造。同時結合先前的成果和經驗,加快建設,預計在2018年6月底完成。”成都建工集團路橋公司興建公司工程部主任張雪立如是說。
透水測試
海綿型人行道 “小雨不濕鞋 大雨不積水”
相對于普通道路,海綿人行道有怎樣的獨特之處?近日,記者走近中環路一探究竟。為模擬大雨場景,張雪立將一桶水快速傾倒在地面上,頃刻間,水沿著地磚間的縫隙快速流下,不到半分鐘,地面已無明顯積水或水洼。
為什么水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地面消失?張雪立向記者透露了其“玄機”和奧秘所在。“在地面之下——在由五層不同材料鋪裝的地下結構中,從上往下依次鋪排了碎石層、滲水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級配碎石層等不同材料。雨水一旦流入地下,就能夠快速滲漏。”張雪立表示,與普通道路相比,這個結構的人行道下層增加了20%~30%的吸水能力。而在地磚與海綿結構之間,故意留出縫隙,便于雨水快速滲漏。
記者還了解到,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綿結構,人行道下面還設置有與市政雨水管道相連的雨水收集管道,如果海綿結構“吸不贏”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會順著管道排到市政管網中。
為進一步了解海綿道路的構造,記者打開一處預留井。地層結構一目了然——位于最下方的礫石層可增加30%的儲水力;上面的中粗砂層主要起過濾作用;再上面是栽種植物的種植土層。“栽種植物的種植土層,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張雪立說。
回用噴灌系統
攻克海綿技術難題 助推海綿城市建設
為攻克海綿技術難題,讓海綿型道路得到更好的推廣和應用,據張雪立介紹,成都建工為此專門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攻關小組。由集團總公司總工程師張靜負責,24名掌握海綿城市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人員主要圍繞低影響開發(LID)雨水系統進行技術攻關。
什么是低影響開發(LID)雨水系統?張靜告訴記者,該系統通過在源頭建立小型、分散型雨洪管理措施來減少雨水徑流,有助于控制初期雨水污染,解決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統溢流污染,補充城市地下水。
剖面層圖解
剖面層圖解
剖面層圖解
“我們以成都市中環路改造工程為示范工程,在改造時采用滲透地面、下凹綠地、地下礫石蓄水等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新技術,來達到‘海綿城市’的要求。同時對成都市中環路改造工程中采取的各種有關建設‘海綿城市’的新技術進行特點分析和效果對比,完成新技術總結和改進,形成施工工藝和施工工法。”張靜表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雨水的吸收、蓄集、滲透和過濾凈化可以減少雨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質得以凈化,同時蓄積和滲透到地下的雨水可以有效的補充城市地下水,使原本直接排走的雨水得以重復利用,緩解城市缺水危機,并減少雨天城市積水坑、積水洼現象,可以整潔、美化城市市容。
記者了解到,通過本次中環改造工程的實施,成都建工集團為建設“海綿城市”形成了技術儲備,通過滲、排一體化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研發、安裝、使用,為之后大規模推行創造了條件。“我們將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助推海綿城市建設,讓成都早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要求”。張靜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