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行業從來都與經濟發展緊密掛鉤,我國砂石行業真正邁出迅速成長的步伐,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的經濟引擎隆隆啟動,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沿海到內陸,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
1978年-2018年,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增長225倍;建材工業中砂石產量由不足5億噸增長到2017年的184.39億噸,位列世界第一,增長近38倍。
可以看出,砂石產量與經濟總量正相關,砂石產量增速與經濟增速緊密正相關,由于砂石是現代建筑業不可或缺的材料且運輸成本占比較高,產銷量基本平衡,砂石產量可以作為反映我國建設活動活躍與否的重要指標。
從全球人均砂石消耗量來看,歐洲各國人均消費砂石量從3噸到8噸不等,美國2017年人均砂石消費量則在6.8噸左右,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砂石消費量一路上漲,2017年達到約13.3噸,冠絕全球,表明我國建設活動規模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直處在較強增長態勢,不愧“基建狂魔”名號。
近年,我國經濟逐步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增長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的砂石產量與人均砂石消耗量進入平臺期,增速放緩明顯甚至微降,據中國砂石骨料網統計預測,2018年我國砂石產量將有小幅度下降,行業進入升級調整期。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砂石行業追隨經濟發展的腳步逐漸壯大,行業體量已至全球第一。然而,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了傳統粗放發展的砂石行業向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砂石行業重新啟程,從規模、環保、安全、效益、節能、智能化等多方面突破,這一至關重要而又默默無聞的行業仍在路上,向著希望再出發!